大部分时候,汤,是个好东西。按照传统养生家或美食家的说法,菜肴的所有营养都在汤里。故而,凡卤肉舖,必以老汤为标榜,有的甚至号称百年老汤。北方人吃饺子、吃麵,讲究喝一碗煮饺子、煮面的汤,原汤化原食,被认为是最好的搭子。而在我南方老家,热热乎乎的汤泡饭,舒心暖胃,亦是从小吃到大的家常美味。
网络文化里的“汤”,形象就不那么美好了。不知从何时起,“鸡汤”,不再是营养丰富、滋味鲜美的食物,而是虚情假意的关心、似是而非的哲理,又衍生出鸡汤文、鸡汤剧、鸡汤文案,甚至毒鸡汤。历史学家说,今天的面条即古代的“汤饼”。而“饼”的网络形象也不比“汤”好到哪里去,它是无法兑现的承诺甚至欺骗的代名词。对于不少打工人而言,吃“大饼”就“鸡汤”,成了厌烦而逃不开的日常。
最近,“汤”族又添新品,是为“丝瓜汤”。网上流传的一部家庭情景短剧中,一位妈妈不顾儿子多次婉拒,反复要求他“多喝丝瓜汤”,最终又把儿子态度不好归为肝火太旺,结论仍是喝丝瓜汤补补。这个梗戳中了许多年轻人的痛点。确实,当父母使用健康养生等话题对孩子提要求“压服”时,比起老套的“大道理”,更能占据“为你好”的制高点,也更让孩子在回应乏力中感到苦闷。
“丝瓜汤”流行演变为一种新话术,即“丝瓜汤文学”。在职场上、生活中,任谁免不了与人争辩,脸红脖子粗之际,抛出一句“你肝火太旺,喝点丝瓜汤降降火气”,不失为幽默的情绪疏解。不论是父母端上的,还是朋友、同事甚至路人甩来的。“丝瓜汤”反映的无不是人际沟通之难。而沟通,说难也不难,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武断,多一些换位思考,少一些自以为是,如此而已。换句话说,煮一份“丝瓜汤”,分成两碗,给别人一碗,别忘了给自己一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