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竹门日语/“生性”的孩子”\简嘉明

2025-10-02 05:02:0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广东人爱以“生性”形容孩子懂事和乖巧,等于称赞后辈拥有良好秉性,让长辈感放心和欣慰。在不少家长心目中,“生性”比天资聪颖、成绩优异、样子讨人欢喜更可贵,因为那代表着后辈懂得以成熟的角度关怀体贴长辈,思想正面和积极。“生性”与否,因人而异。家境好、学历高不代表必然或有较大机会懂事;相反,来自基层的孩子也可因成长背景而思想早熟,年纪轻轻就懂得体察父母的重担,甚至可以负起照顾家庭的责任。

  时下许多父母只盼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不敢有过高期望,怕给下一代造成压力,因此已较少人强调要子女“生性”。然而,有的孩子备受宠溺,在成长过程中亦容易变得骄纵、自我中心和过分重视个人感受,反而忽略理解和关顾家人的重要。

  最近遇到一个非常“生性”的孩子,不单让笔者十分欣赏,也觉得他的家长很有福气。话说这位就读初中的小男生随父亲前来饭局,面对十数名长辈,没有表现不耐烦,也不怕沉闷,只安静地看平板电脑。入席时,其父叫儿子收起电脑,儿子随即听令,没有任何不满。吃饭时,小男生边吃饭边有礼地回应长辈的提问,还细心留意其父的情况,还会适时劝父亲节制小酌;当父亲放肆添酒时,他就偷偷把杯中的酒倒去,换成热茶。饭局中,父亲向朋友抱怨生活不如意,只好放纵解忧时,那小男生随即说:“不要自暴自弃”,意欲在场的长辈劝勉父亲。年纪轻轻,来自基层家庭的少年人,懂得照顾父亲、适时提点、细心照顾,那“生性”程度一时间让我分不清究竟谁是家长,只盼望那父亲可以不“辜负”自己儿子的“苦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