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以人名的菜名,基本都是名菜。有的因独门秘方和烹调技法得名,如“东坡肉”“宫保鸡丁”“宋嫂鱼羹”。苏东坡、丁宝桢虽未必像宋嫂那样亲自下厨,但却有创意、策划之功。张大千后来指导厨师改良宫保鸡丁,于是又有了“大千鸡”。
有的纯属随兴所至的营销噱头,并没有什么深切渊源,比如“左宗棠鸡”。至于“李鸿章杂碎”,据说是因为李鸿章访美时对此菜情有独钟而得名,其实并没有确切证据,乃是当地中餐馆借李中堂之名来提高身价。
有的则因得名人激赏或推广而享誉。这方面的例子就很多了。比如曹操驻军庐州时因头痛而食欲不振,吃了当地用中药、白酒滷煮焖製的仔鸡,胃口大好,于是这道菜就被民间称为“曹操鸡”。北京的“西来顺”菜馆为了答谢京剧大师马连良的关照,创制了一道兼具鲁菜和淮扬菜工艺的香酥鸭,冠名为“马连良鸭子”。
胡适爱用家乡安徽绩溪的“一品锅”来待客,于是有了“胡适一品锅”。民国时期,南京名菜馆马祥兴用豆腐配以虾仁、鸡肝等做成一道菜,得到了胡小石、胡翔冬两位教授的极力夸赞,遂被称为“胡先生豆腐”,引得许多大学生慕名前往品尝。“带货”效应十分明显。
当然,还有捆绑销售。二○一一年,时任美国副总统拜登访华,到北京一间炒肝店用餐,点了炸酱面、包子、拌黄瓜、凉拌山药、土豆丝。随后被商家作为“拜登套餐”推出,颇畅销了一段时间。
日前,大V罗永浩抱怨餐饮品牌“西贝莜麵村”使用预制菜、价高难吃。“西贝”不仅未反思,反而高调叫板,推出同款“罗永浩套餐”,不料却越描越黑,其他食客的怨气比罗永浩更大。用人名做菜名,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也算是开创了新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