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墟 里/人之为人\叶 歌

2025-10-03 05:02:42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根据一份最新的民意调查,美国的Z世代,也就是一九九五到二○○九年间出生的青少年中,百分之七十二的女性和百分之六十七的男性认为心理问题是他们个人身份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部分。而出生于一九四六到一九六四年间的婴儿潮世代中,只有百分之三十四的女性和百分之二十七的男性认同这个观点。三十年间,心理健康日益受到重视,心理问题能够被公开讨论,患者不再被污名是好事。可是,有识之士也提出质疑:人之为人,难道竟然只能以自己的病患作为身份标志吗?

  专门报道美国青年女性生活的作者Freya India近日指出“如今我们已没有人格”,只有心理诊断的套话,因为青少年用来描摹自己情感状态的语言不再是从前的孤独、伤感、挂念等,而是各种心理病理学名词。她认为,美国当前流行的“心理治疗文化”引导人们一切内视,而不是向外求索。把人生意义都寄托在脑海中的自我纠结上,很容易夸大一时的心理不适,把自以为的个人缺陷“病理化”。她一针见血地指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不见得是病态,因为人生本就起起落落,有胜利也有挫折,用心理治疗术语来诠释一切的后果则可能让我们失去人之为人的根本特质。

  早在新冠疫情爆发前,美国大约就有四分之一的人在看心理医生。我当时以为是美国社会孤独流行,无人可以信任、倾诉的缘故。如今看来,心理疾患的诊断是为了让人获得被认可、受重视的安慰。不过,如果只关注生活的这一部分,显然容易心理脆弱,不利于培养坚韧、勇敢的心性。但也许青少年大多倾向于将一切经历戏剧化,总觉得不被理解,过了这个年龄段就会以更成熟、从容的心态看待世界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