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自我完善/随风的雕塑(上)\米 哈

2025-10-06 05:02:2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小时候,我喜欢的一个画面,是看着晒衫衣架上夹着的袜子。那一只隻在风里摇晃的小袜子,就像小旗帜一样。其实,它们没有什么特别,只是随风而动,却叫我看得入迷。我怀疑,人天生有一种对“东西随风飘动”的快乐反应。

  想一想,在欧洲乡间常见的公鸡风向牌,每当风吹过,它指示风向,仿佛在屋顶上跳舞。又或者日本儿童节的鲤鱼旗,一条条色彩斑斓的布鲤鱼在空中翻飞,象征希望与力量。还有,屋簷下悬挂的风铃,清风拂过,叮当作响。我们喜欢看东西随风而动,那是一种自然的、不受控制的秩序感。

  这样的感觉,也成就了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的作品。《花瓣弧》(Arc of Petals,1941)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件作品看起来像一棵倒挂的树,由一条金属脊柱延伸出许多如同花瓣、树叶般的薄片,从大到小排列,最顶端的薄片形体最大,越往下越轻盈细小。

  当空气流动,这些花瓣随之轻轻摇晃,形成一种律动。考尔德的雕塑,不需要任何电动马达或人为操作,它们只需一点自然的气流,便能自发地动起来。这正如他所说过的一句话:“雕塑的下一阶段,是流动”,它的作品就是随风流动的雕塑。

  《花瓣弧》的美,来自于它的不可预测。风的强弱、方向、空间的氛围,都会改变它的动态。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而考尔德的花瓣也不会有两次完全相同的姿态。考尔德透过铝片、铁线与铜钉,构建了一个不会静止的世界。

  每一片花瓣的大小、重量、与线条的长度,都经过精密的调配。于是,无论它们如何摆动,整体的结构都不会失去和谐。这种“平衡中的不确定”也是观者感到着迷的原因。

  考尔德的艺术,是视觉上的趣味,也是一种对自然力量的颂扬。不同于一些艺术家偏爱机械文明的速度与力量,考尔德选择了风这样一种温柔的自然力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