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大川集/永不抵达的明天\利 贞

2025-10-06 05:02:2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刚刚看完刘晓的《四十七天:援军明天到达》,合上这本以一九四四年抗战正面战场衡阳保卫战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不禁感叹整本书的二十四万字,其实都涵盖在正副两个标题之中:四十七天,见证了中国军人最极致的英勇;援军明天到达,也让读者目睹了承诺如何在不甘中化为泡影。

  四十七天里,面对日军的团团包围,驻守衡阳的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展现了中国军人惊人的军事素养。他们用血肉之躯在断壁残垣间构建防线,用仅存的弹药创造出一比三的战损奇迹。守军用生命践行自己的誓言:在黑暗中燃烧,在绝境中坚守。

  然而,仅仅一支英勇无畏的军队是不够的,第十军被日军包围,而在日军包围圈外,是数量更占优势的“援兵”。“统帅部”在电报中承诺“援军明天到达”,但“明天”却从未抵达。守军在衡阳城内清点仅剩的米粮,城外援军却在派系倾轧中逡巡不前。薛岳与白崇禧各怀心思,蒋介石也只能在地方势力的盘算与拖延中无能狂怒。这不是简单的“援军不至”,而是整个军事体系的系统性失灵。

  中国从不缺少英勇的士兵。合上这本书,那句永不抵达的承诺仍在空中迴荡,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强大,不仅需要前线的铁血,更需要让每一份牺牲都值得的体制与信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