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食 色/鸡蛋仔江湖路\判 答

2025-10-09 05:02:3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说到鸡蛋仔,港人就像听见“落雨收衫”那么自然,脑海中自动播放模具翻转的场景,顺带一股蛋香,也跟着飘出来了。这是一种介于蛋糕同华夫饼之间的神奇存在,外酥内软,一颗颗圆润的小球整齐排列,不张扬、不刻意,如同这座城市本身,务实中见精致,匆忙里藏人情。

  鸡蛋仔的诞生颇有些无心插柳的意味。相传一九五○年代,街头小贩为了不浪费破损的鸡蛋,便灵机一动将它们打散调成面糊,倒进特制的模具中烤。这个看似简单的创意,却意外催生了一个传奇。做鸡蛋仔,其实很像拍港片,场景不用多大,道具却得精,一招一式都饱含心思。一个蜂巢状的铁模,一桶面糊,就是整套班底。面糊不外乎鸡蛋、糖、面粉和牛奶,听起来实在平庸,比例却不好操控:鸡蛋负责膨胀,可太多会瘫软;糖不足就没有表面的“黄金脆甲”,但也绝对不能过量。调好的面糊倒进预热完的模具中,均匀地铺满每一个凹槽。合上之后烤个两三分钟,其间一定要不停翻转,确保两面受热均匀。不同比例的面糊也决定着不一样的制作时间,少一秒会湿,多一秒太硬,全依靠对自家秘方的熟悉程度。等做好开盖,一股热浪“呼”地扑出来,一圈金黄的蛋仔横空出世,香气跟你撞了个满怀。

  等张开口,这股“脆中带软,外焦内糯”的劲儿,就是最大魔力。好吃得直截了当,还不似其他小吃那么油腻,哪怕去赶下一个摊儿,依旧绰绰有余。当年的“平靓正”,几块钱买到热呼呼的满足,比拍拖还稳定;如今多了创新,巧克力、芝士、咸蛋黄,还能走到纽约、伦敦、新加坡。可我却仍爱这里的“古早版”,多少个冷雨街头,它来帮你呵手,掰下一个个小蛋仔,暖到舌尖,甜上心头。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