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东西,如何寻找失主?现在有了新办法。网传,一位女博士捡到一只耳机,发现耳机屏幕上显示的主人姓名后,她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一点一点寻找和拼凑失主信息,抽丝剥茧,严密推理,最终物归原主。整个过程堪比学术研究,又似侦探断案,令人叫绝,这次网络版的完璧归赵是个温馨的故事。互联网不但使人与人更容易建立连接,而且可以利用这种连接完成善举、传递善意。不过,又是个埋藏隐忧的故事。它充分说明,社交平台使我们变成了“透明人”。姓名,甚至网名,一旦曝光,就可能暴露经纬度。
千万年来,人类社会处于信息匮乏之中,或许是对此的反弹性补偿,自生活网络化以来,我们就以自我曝光为乐。以中国知网为例,它本是一个学术平台,上传的即便不是纯粹的学术论文,也是知识性文献。按理说,作者信息只需姓名足矣,最多加上居住地或工作机构。至于性别、年龄、学历之类,除非关乎文意表达,否则实在没有罗列之必要。然而,不少报刊热衷于刊登作者简介乃至于“小传”,有的还要配上近照,真不知作者长相与其研究成果有何干系,更何况,不少“照骗”与本尊相去甚远。
微博、微信、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更记录着使用者的一言一行。互联网好似信息汹涌的大海,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裸泳者。人工智能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又使海量信息得以快速甄别、比较和关联,精准画出用户的活动轨迹和生活圈层。于是,人人都仿佛装上了特制的“蓝牙”,且时时处于开启状态,等待着被搜寻、被配对。这当然带来了一些生活福利,比如,意外找回一只丢失的耳机,但隐私暴露的代价,远大于一只耳机。因此,当“知网寻人”成为现实,更应增强信息安全意识,克制自我暴露冲动,以极简主义对待每一次信息上网,保护好自己的信息“自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