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提到,亚历山大.考尔德的“动态雕塑”让我们意识到,运动(mobility)是宇宙的本质:地球在自转,分子在震动,呼吸在流动,连我们的情绪都像风一样,不停摆荡。考尔德将这种哲学化为一个具体的形象,让观者不需思考太多,只需静静观看,就能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律动。
在《花瓣弧》这作品里,有一片铝片没有上色。它保持了原本的粗糙金属质感,仿佛提醒观者,这不是一种彻底的幻象,而是带着重量的物质世界。正因如此,当作品在风里摇曳,我们感受到的不是单纯的装饰,而是一种介乎真实与抽象之间的力量。
回想起来,考尔德对“运动”的探索,或许早已在他童年时代萌芽。他出身于一个艺术世家,父母皆是雕塑家与画家,而他自己先接受的训练,却是机械工程。考尔德懂得如何让物质与自然力量相互作用,更让风来决定作品的姿态,就如同我们看着鲤鱼旗、公鸡风向牌或风铃一样,那是一种开放的、偶然的、充满诗意的过程。
看着《花瓣弧》,我常想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谦卑。我们建造城市,制造机械,创造秩序,而微风一阵,就能让我们回到最原始的感官愉悦。这种愉悦,不是因为风能改变什么,而是它提醒了我:世界,在流动。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会在看着晒衣架上的袜子飘动时而感到快乐。因为,那是一个在呼吸的世界。考尔德透过《花瓣弧》告诉我们,艺术的下一步不是静态的再现,而是让艺术也能呼吸、也能随风而动,它没有功用,没有指涉,却能让我们感受到某种深刻的情感。
考尔德曾说:“这(作品)没有任何用途,也没有任何意义。它只是美丽的。如果你懂,它会带来巨大的情感力量。”而我想说的是,当下一次风吹过,你看见窗外的风铃,或屋簷的挂饰,又或者在美术馆里遇见一个正在轻轻晃动的雕塑,请静静停下来,感受、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