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那夜,在深圳晚餐后,丈夫坚持与我回港,因为想带我去看看公共屋邨中秋的盛况。基本上我已想像到公屋的花园和篮球场都会挤满人,尤其小朋友,必定将他们家中能发光的东西都拿出来,联群结队在夜里的街上游逛。纵然兴趣不大,但见丈夫兴致勃勃要带我回他成长的地方度中秋,我就接受他的建议,夫唱妇随。
到达目的地,泊了车,甫出停车场,人们的谈笑声比热闹的氛围更早扑面而来。眼前是夜幕下缤纷的色彩,但拿着灯笼或发光饰品的却不只小孩,因为许多成年人也在凑热闹,将荧光饰物挂在身上。篮球场里,两边都聚满了少年人在排队投篮,尽力将如圆月的篮球抛进空中,盼望在中秋夜“穿针”,在同辈面前展示过人的运动细胞。
一个人口老化的屋邨,平日公园里坐着的多是在乘凉和打发时间的长者,某些还有外佣陪伴。纵是岁月静好,也免不了有点寂寥。过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老人的子女和孙儿们都回老家吃晚饭,饭后就让小孩到楼下玩乐,让活泼好动的他们尽情“放电”,更令节日的屋邨顿时凝聚一股年轻的感觉,像随着月圆,万物都“活”过来了。
除了稚气的小孩,让我注目的,还有站在路旁的青少年。他们三三两两在等朋友前来集合,一起去吃夜宵或閒聊。我留意到不少女生都作暗黑风打扮,像美剧《Wednesday》懂魔法的女主角,身上形形色色的头饰、耳环、手环,更成功加添了她们的神秘感,充分表现青春就是衣着大胆的底气。
我们走在人群中,其实没什么好玩的,附近当然也不会再见到昔日屋邨顽童一起“煲蜡”的情况,变成人们都一手提着灯笼,边走边看手上发光的手机,仿佛正急着联络月上的玉兔和嫦娥,邀她们下凡到邨口的便利店一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