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在凤凰古城老街读到介绍歇后语的墙报,上列百馀条。有的平平无奇,如“王小二过年——一年冇如一年”“老虎的屁股——摸冇得”,只是“冇”字代替了常见的“不”,合乎方言罢了;有的乡趣盎然,如“满盘的田螺——尽是脑壳”“塘里无鱼——虾子贵”,透出水乡气息;又如“水漫跳岩——冇得过”,见识过沱江里的“跳岩”,自解其义。
有一些需要注解,如“沙湾保长——呷了再讲”,网上释读:旧时当地某保长办事先要吃席,吃时,若提及请托之事,他立即说:“呷(吃)了再讲,呷了再讲。”还有一些,如“杨保成扯牙齿——莫谈国事”“王一书的酒席——好的在后头”,询之人工智能软件,它“深度思考”后,或无言以对或答非所问。以常理揣测,杨保成、王一书是当地“名人”,其言行或事迹产生过轰动效应,被编成歇后语,如今事已不传,人却以此另类方式“青史留名”。
歇后语是语言游戏,常用谐音、比喻、夸张等手法,前后两语,互相呼应,蕴含着幽默调侃或时下网友所谓“阴阳”,包含大量地方性知识,藏着地方文化基因,置于其滋长之文化环境中才能解读,前举凤凰的歇后语,如有世居该地之老辈人指点,料可得释。
想起我老家塘栖古镇的歇后语与此类似,如“塘栖街面下雨——淋不着”,老家土语“淋”与“轮”同音,谐音“轮不着”。为什么“淋”不着呢?因为旧时塘栖古镇街面廊楼四通八达,曲回相连,人行其中,纵下雨亦不湿身。当然,这些廊楼十去其九,仅剩几处,残断不堪,雨中之游,早成空想,就像凤凰古镇的老住户大部分已搬走,在老街演绎出售“古意”者对当地历史知之不多,对墙上的歇后语,他们与游客一样陌生,更不用说破解其中秘史了。
(凤凰古城游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