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创造一个令人难忘的画面并不容易。艺术是透过艺术家的敏锐感受而诞生的,同时还需要他所具备的抱负、智慧、好奇心与内在方向。”普普艺术家理查.汉弥顿(Richard Hamilton)曾这样说。我想,要创造一个“令人难忘的家”,道理也是如此。
一个真正能让人记得的家,并不是昂贵装修的结果,而是那些因个人而生的细节。书架上摆着自己喜欢的电影DVD,冰箱上贴着朋友写的小纸条,墙角有一张演唱会留下的票。这些东西,看起来微不足道,却是关于“我”的线索。
理查.汉弥顿的拼贴作品《究竟是什么令今天的家如此不同,如此吸引?》也像提醒我们这回事:我们的家,由我们的爱好、欲望与想像砌成。
这幅作品诞生于战后,那时社会仍在重建,物资稀缺,人们对即将迎来的生活充满向往。汉弥顿剪下杂志里的图片,组成一个充满“现代感”的客厅:电视机、罐头火腿、地毯、漫画、太空照片等等。一切闪闪发亮,充满物质的诱惑。
这幅拼贴,成为了普普艺术的起点,同时指向了人类对幸福家居的幻想。整个空间的物品,都在宣告一种新的信仰:消费,即幸福。这个家,不是庇护所,而是以产品堆砌的舞台。
从此,汉弥顿以一种微妙的幽默,把“理想家居”变成一场戏。录音机、真空吸尘器、汽车标志,它们本是“现代化便利”的象征,但当它们同时出现于一间房里,却又有一种拥挤的荒谬感。这间“完美的家”几乎让“人”无处安放自己。这是一种过度消费、过度甜腻的压迫感,在幸福的表面下,藏着焦虑。
在战后,当时的人面对的不只是经济重建,还有精神上的重建。战争摧毁了城市,也让人们重新思考“家”的意义。对汉弥顿而言,家不再是传统的避风港,而在消费主义带动下,成为了资本主义文化的拼贴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