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十八弯/“震耳欲聋”的回响\关 尔

2025-10-14 05:02: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近期热映的内地国庆档“黑马”影片《震耳欲聋》,既没有飞天遁地的炫酷特效,也没有浩浩荡荡的宏大场景,却凭借独特的表达直击人心,赢得如潮好评。

  作为内地首部聚焦聋人反诈主题的现实主义影片,《震耳欲聋》将镜头对准在诈骗陷阱中茫然无助的聋人群体,以及穿梭于“有声与无声两个世界”之间、为他们奔走发声的律师,揭露了聋人群体因面临沟通壁垒、社会融入度低而沦为系统性诈骗目标的残酷真相,也让影片的现实批判意义更具分量。

  在过往的影视作品里,律师角色往往带有强烈的功能性色彩,要么是一身正气的勇士,要么沦为利益集团的爪牙。但《震耳欲聋》却跳出这种固化框架,塑造了一位游走在黑白边界的“灰度律师”李淇。他享受着公益光环带来的名利,也懂得借助大众的同情心为自己的事业铺路;他深知“弱肉强食”是现实社会的规则,却也在同伴一次次关于“公平与正义”的质问中,唤醒内心深处从未消失的正义感。这种真实的矛盾与张力,让“李淇”不再是扁平的概念化角色,而成为鲜活可感的“人”。

  同样,以往影视作品在刻画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时,常陷入“美化”或“猎奇”的误区,要么将他们塑造成毫无反抗能力的纯粹受害者,要么刻意放大他们的“特殊性”,使其沦为赚取观众廉价同情的符号性人物。而《震耳欲聋》却打破了这种刻板模式,坦然直面聋人群体中的“复杂面”──他们并非完美的弱者,同样会有贪念,也可能在生活的裹挟下犯下错误。这种不回避、不粉饰的态度,让观众得以走进这些个体的内心世界,在产生共情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触摸到那些沉重的社会现实。

  值得深思的是,目前中国听力残疾人约有两千七百八十万,掌握手语的律师却只有寥寥数十人,这一庞大群体面临着法律援助的巨大缺口。《震耳欲聋》的价值,正在于将听障群体的沉默困境,转化为千万人都能感知的“回响”,让曾经被忽略的声音得以被听见,让曾经被漠视的苦难得以被看见。相信那些曾被“静音”的诉求,终将在无数人的接力关注中,汇聚成震耳欲聋的力量。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