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漂游记/避“预制”记\杜 若

2025-10-14 05:02: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这段时间,似乎大家听到“预制菜”,都如临大敌,在内地,不少餐厅拿出各种手段,证明自己是现场炒製。这个周末,两餐小聚,却看到餐厅不同的智慧。

  对预制菜的不满似乎也可以理解,虽然预制菜品控稳定,出餐迅速,但作为时不时在家开火做饭的打工人,如果花费不低的餐厅只是微波炉简单“叮”出一餐,少了些烟火气与热腾腾的感觉,可能我也会略有微词。

  对“食在广州”的广州人来说,对菜式是否是餐厅现做的要求更高些。最近一段时间,我都倾向于离开城市中心,往郊区进发,找一些特色的餐厅。第一家淮扬菜餐厅在黄埔区,位于科学城中的一处写字楼上。走进餐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标牌,上面写着“上门烹饪服务”,列示了餐厅厨师去客户家中一站式提供在家宴席服务的价格及流程,这也是一种变相证明自己非“预制”的绝佳手段了。等了二十分钟,一道道菜品陆续端上,并不太高的价格却能吃到河豚等鲜美食材,摆盘也颇为讲究,果然是一家深藏在小楼之中的妙去处。

  但对于更多老字号酒楼来说,他们本身就是粤菜师傅的“军校”,证明自己的方式更为简单直接,只需要将本就设置在厨房的摄像头打开,在餐厅中的电视循环播放现场炒製佳肴的过程,就足够令食客为现场制作的价格买单。

  在我看来,预制菜与非预制菜绝非果腹与否的区别,而是工业化产品与手工“艺术品”的分别,找一家足够特别的小馆,看着师傅现场制作佳肴,就是一场堪比音乐会的绝佳感官体验。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