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老友聚餐,满桌鱼肉剩下不少,唯一盘掺杂野菜的玉米麵窝头,全部被消灭干净。窝头,又叫窝窝头,往昔物质匮乏的年月,是北方百姓餐桌上的主角,馒头、米饭则是奢侈品。而今,大鱼大肉等油腻食物吃多了,窝头等粗粮又重新受到青睐。
现在吃的窝头,都是黄澄澄的玉米麵捏成,有的还加上南瓜或栗子粉,口感更软糯。以前的窝头可不是这样,用大颗粒的玉米碴捏成,颜色是沉甸甸的黄褐,质地粗粝,像个夯土筑成的小小堡垒。更穷的人家,连玉米碴都不够吃,还要再添加一些高粱米、番薯粉,窝头就更加青黑、坚硬了。
传统相声里有一首《窝窝赋》,据说是清代某进士所作。当中有句:“味当耐久,有终日之饱;每饭不离,毋须臾之抛。富豪视尔为粗糟,吾辈看尔为旧交。”这概括出窝头的优点:便宜、饱腹,正是穷人最需要的。梁实秋写过一篇《窝头》:“总而言之,窝头是穷苦的象征。”
但穷归穷,过日子需要开心。窝头的雅号是不少的。窝头的做法是“九外一中”,一个大拇指伸进麵团,九个手指团团托住旋转,从而捏成了形如中空的塔,故美其名曰“黄金塔”。这好比把榆树的嫩叶称为“榆钱”一样,寄托了穷人的发财梦。
抗战时期,在山东的抗日游击队,最上等的食物就是红高粱窝窝头,战士们戏称是“掷弹筒炮弹”。因为这种窝窝头颜色黑里透红,硬邦邦的,中间有个眼,可将醃咸菜塞进去一起吃,形似将炮弹塞进掷弹筒里。
而江淮一带的新四军战士,则将窝头叫作“猪肝”。战士们就是靠“猪肝”“掷弹筒炮弹”,一次次打败了日伪军。这些雅号,从苦难中折射出幽默与韧性,是值得铭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