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克(Puppy Parker Posey)是一只长相可爱的比格犬。牠在美国社交媒体上成为网红,甚至在网飞(Netflix)的一部纪录片中出镜,是因为能“说人话”。
六个月大时,帕克开始接受主人Sascha Crasnow的训练,三个月后就“掌握”了一百二十多个单词,能通过按压彩色按钮提出问题、表达诉求、描述场景、倾诉情感等。这些按钮是一种“物种间交流辅助工具”(Augmentative Interspecies Communication,AIC),不同颜色和形状分别对应打招呼、主语、动作、地点、物件、时间、情绪的单词。帕克按下按钮,人就能听到事先录好的英文发音。
Crasnow觉得帕克是犬中“天才”,因为牠学习能力强,也特别喜欢与人交流。她父亲来访,帕克会用按钮打招呼,并询问他的名字。见到街对面停的救护车,牠通过按钮将其描述为“尖叫(的)汽车”。看到狗碗里的冰,牠称之为“水块”。她觉得帕克的表现和牙牙学语的儿童以及第二外语的初学者相仿,都是通过有限的词汇达到沟通目的。帕克的思维能力及方式和她两岁半的侄儿相似,在同样情境中会展示相同的疲劳、生气、疑惑情绪。
家有萌宠者大都能接受猫狗通人性,听得懂人话的说法。不少人还设想要是宠物会说人话,人就能更好理解、满足牠们的需求。不过,这类研究依然存在争议。
首先,社交媒体上的简短视频可能被伪造或剪接,我们看不到之前之后发生了什么。其次,我们毕竟不了解动物在想什么,牠们按钮的动机存在模糊性。还有,宠物犬可能是最愿意与人合作的动物,即便是家猫都不太愿意配合研究者的实验,要搜集翔实可信证据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