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近日拉开大幕,放宽报考年龄、打破“三十五岁门槛”的新规瞬间成为舆论焦点。
之所以一石激起千重浪,皆因众人“苦三十五岁大限”久矣。上世纪九十年代,内地公务员报考“三十五岁门槛”应运而生,此后被众多企事业单位效仿沿用。在年轻劳动力充沛的当年,这一标准或许有其合理性;可如今,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接近八十岁、劳动力平均年龄逼近四十岁,延迟退休政策也在稳步推进,这本“老皇历”早已不合时宜。“一刀切”的年龄限制,将三十五岁左右的职场人拦在了机遇门外。而现实中,这一年龄段的打工人,在岗位上摸爬滚打多年,积累了应对复杂问题的丰富经验,褪去了初入社会的青涩浮躁,多了一份沉稳务实的担当精神,本是能挑大梁的黄金阶段,却因“三十五岁”的标签,在考公报名时望洋兴叹,在企业招聘中遭遇隐性壁垒。
作为全国人才选拔的标杆,此次国考率先撕下年龄标签,不仅积极回应了社会大众的就业焦虑,打开了体制内更广阔的人才吸纳渠道,更释放出令人期待的政策想像空间,向全社会传递出“以能力论英雄”的清晰信号。这种导向若能辐射至整个就业市场,相信将推动企业重新审视僵化的年龄标准,让“经验价值”得到应有的尊重。
当然,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拆除年龄门槛或许只需一纸政令,但培育尊重多元价值的就业文化,却需要全社会的持久努力。若仅在招聘环节放宽年龄限制,却在职业培训、晋升机制上延续旧有思维,中年劳动者仍可能面临“进门易、发展难”的困境。唯有制度、观念、实践协同发力,方能真正筑牢公平就业的基石。
“年龄松绑,人才奔流”,短短八字道尽改革的深意。当每个有梦想、有能力的人,无论三十岁、四十岁还是五十岁,都能在同一片舞台上绽放光彩,中年人用阅历破解难题,年轻人用创意开拓新局,每个年龄段的价值都能被看见、被尊重,就必然能够释放出澎湃的人才动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