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文作家基本上都是“业余作家”──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只因对文学热爱才拿起笔来进行创作。美国华文作家黄宗之本是一家生物製药公司的医学科学家,却在工作之余与夫人朱雪梅一起共同创作了六部长篇小说。长篇小说之外,他还写了一本个人自传,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回顾、反思和总结。
在名为《风雨兼程》的自传中,黄宗之“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自己,完整地呈现了一个海外华文作家艰难成长的全过程。相对于黄宗之出国前的少年情怀和青春岁月,我对他自传中写到的美国经历更感兴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打开国门,早年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的明显差距,使得能够出国者都成了众人羨慕的对象,而踏出国门的新移民在国人面前,也大都喜欢表现出在海外“成功”的一面。黄宗之自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以坦诚,将自己的海外生活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比如他毫不掩饰自己赴美之初乍到异国“两眼一抹黑”的窘迫和困顿,也对自己在工作中“做砸了一次实验”却“没有及时向萨德教授如实汇报”而遭解雇痛切自省;对于身处美国社会因为语言问题而在同仁餐叙时遭遇“边缘化”的尴尬处境,黄宗之秉笔直书如实袒露,甚至有次在一家小店遭遇白人女性种族歧视被打耳光,他也在自传中记录下来──黄宗之写下这些,不只是为了记录他个人的美国经历,更是要通过自己的这些遭遇揭示海外华人共同的真实处境,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心理震荡:“在这块土地上我找不到自己的归属。”面对学业出众、各方面都表现优异的两个女儿,黄宗之在察觉到她们在美国也同样面临着身份认同的困境时充满了担忧。
这也就是黄宗之和朱雪梅一起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动力:他们内心的憋屈需要有宣泄的出口。在黄宗之的自传中,我看到了他面对苦难的坦诚和记录心路历程的真实──而诚与真,正是一部传记最好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