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家从旺角的板间房搬到观塘的旧式公屋,于是我的高小和中学时代都在观塘区度过。直到八十年代末期,我家搬到当时的新市镇将军澳区,其时该区的港铁仍未通车,对外主要仍以巴士前赴观塘或九龙湾再转搭其他交通工具。由是,东九龙算是我的摇篮,陪伴着年轻的我一起成长。
当年除了经常前往观塘裕民坊游玩,我亦会跟随一些住在九龙湾的同学到牛头角邨。就着牛头角道的分隔,牛头角邨被分成上邨及下邨。当年的感觉是上邨较为整洁,下邨较为混杂。不过下邨好些茶餐厅及粉面店的食物都十分地道和美味,不单是街坊的食堂,亦吸引不少外来市民特意到来光顾。除此之外,牛头角靠山方向另有一个乐华邨,该处设置了乐华社区会堂,舞台具备基本影音装置。我曾经参与“观塘剧艺团”在该会堂演出话剧,为社区增添一点文化气息。自从港铁将军澳线通车之后,我已经不再经常前往九龙湾区。
东九文化中心落成,我作为一个文化艺术工作者,同时是当年的东九龙街坊,自然是双重欣喜。我乘搭港铁至九龙湾站,穿过新建的接驳行人天桥旋即抵达“东九”。大堂中庭的楼底很高,空间感很强,纯白色墙壁对面设置了投影机,预计可以放映新式影像。从中庭前行至另一方向的出口,走出露台迎面便是区内原本的老式商场,令人产生亲切感觉。
作为一个文化中心,最重要的配件就是表演场地。开幕初期我先观赏了剧场举行的一个读剧演出。剧场是三面观众的开放式舞台,虽然观众席并非浮动装置,但剧场仍是康文署辖下表演场地较独特的类型,较适合非传统和具想像力的表演。然而,观众席两侧一些座位很贴近舞台上方的边缘,观众视线将受到影响,未必能够看到舞台深处的演区。这样更考验导演及舞台设计师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