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兹纳霍凯,理由是“他震撼人心、富有远见的创作,在灾难与恐惧的时代,重申了艺术的力量。”目前,匈牙利共有两位作家荣膺诺奖,上一位是凯尔泰斯,在二○○二年获得。拉斯洛有《撒旦探戈》《反抗的忧郁》等多部代表作,在全世界译成多种语言出版,凯尔泰斯最有名的是以奥斯威辛集中营为背景的小说《命运无常》,也译成了多种语言。
匈牙利人口不足一千万,可以说拉斯洛与凯尔泰斯的母语受众很有限,而且早前公开的采访信息透露两人写作与谈话都习惯用母语匈牙利语,他们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等国际大奖,出色的翻译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拉斯洛,其文学风格以困难晦涩的长句著称,而且不喜欢分段落,他的小说能够让匈牙利以外的读者读懂并喜欢,翻译是了不起的幕后英雄。
诺奖评委研究一位作家,会收集各种译本,除了瑞典语版,还看英文、德文、法文等语言版本,在欧美作家之外,翻译对亚洲、拉美等地区作家能够获奖功不可没。近日刚刚逝去的杨振宁先生在一九八八年接受访谈时曾说,作家巴金的《家》《春》《秋》是了不起的著作,对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影响很大,他相信巴金曾经被提名过诺奖,而且一定被提名不止一次。杨振宁先生分析,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也许是以西方文学的技巧作为评选标准,而且由于翻译的问题,中国文学的精髓无法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这是中国作家在当时尚没有获得过诺奖的两个重要原因。
二○一二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发表领奖感言时表示,自己获奖离不开各国翻译工作者的创造性工作,“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劳动,文学才可以变成世界性的文学。”而瑞典翻译家安娜.古斯塔夫森-陈,就是莫言尤其要感谢的众多翻译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