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艺加之言/吟游诗人\王 加

2025-10-22 05:02:3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碟中画”李斯特第一、第二钢琴协奏曲/《吟游诗人》

  今天十月二十二日是十九世纪匈牙利“钢琴之王”弗朗茨.李斯特诞辰二百一十四周年。在他谱写的大量名曲中,钢琴协奏曲无疑是备受听众欢迎的曲目。为纪念大师冥寿,本周推荐一张李斯特的钢琴协奏曲集。这张由菲利普唱片公司于一九八四年灌录的唱片属于厂牌备受好评的“伟大作曲家和他们的音乐系列”,由美国指挥、钢琴家安德烈.普列文执棒匹兹堡交响乐团,携手生于上海的波兰籍美国钢琴家米沙.迪西特联袂演绎李斯特著名的《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和《A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专辑封套选择的是和李斯特活跃于同一时代的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约翰.马丁的名作《吟游诗人》。

  《吟游诗人》的创作灵感源自英国十八世纪诗人托马斯.格雷的一首戏剧诗。约翰.马丁此作完成于正值浪漫主义巅峰的一八一七年,李斯特年仅六岁。画家通过一个史诗般壮阔的场景来呈现诗歌中所描述的戏剧性和壮丽风景。汹涌湍急的河流从画中险峻峡谷的中间穿过,右上角站在悬崖边上的便是吟游诗人。左手扶着竖琴右手扬起的诗人,在风中宣泄着他的情绪。他的头顶上有两只鹰,背后则是群山峻岭和被积雪覆盖的远山。在他对岸的山上有一座巍峨的城堡,若仔细观察,能够发现左侧盘山道上浩浩荡荡的军队正在前行,呈两个S形走到左下角的河畔,领军的是爱德华一世国王。当他率军征服威尔士后,便下令将所有吟游诗人处死,悬崖峭壁上的长鬚男人是最后一位幸存者。值得一提的是,画家显然试图通过吟游诗人略大的人物比例来凸显叙事中的主次尊卑。画中传递出的壮丽与崇高的情绪,与李斯特《降E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激昂的第一乐章颇为脗合。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