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重庆体验饮食文化,吃在地麻辣火锅,红油浮面,辣汤翻滚,涮毛肚,煮牛肉。晚餐后閒逛,看重庆特产,见店内有员工,用面粉搓条,现捲小麻花,驻足看了一会,甚是有趣。旁边麻花炸好,当小口零食,有酸奶、海苔、果仁多种口味,买点回港,香脆富特色。
麻花,古称“寒具”,为寒食节所吃,因为当日不能生火,所以就用“寒”来命名。麻花早搓製炸好,寒食节直接食用就可以。清代《清稗类钞》记录的“馓子”,同样是寒具的别称,文中提到:“以糯粉和麵,牵索纽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谓之‘馓子’。古曰‘寒具’,亦曰‘环饼’。”麵底用上糯米粉和面粉,搓成幼条,双手一拉一扭,就成了旋扭的条状,再油炸定形。寒具有长短、粗幼之别,可作零食,用来配汤搭麵,包捲饼,再配粥,食法多样。
清代《新增月日纪古》也有谈到寒具,详说:“寒具为寒食之具,即闽人所谓‘煎餔’,以糯粉和麵油煎,沃以糖食之,不濯手,则能污物具。可留月馀,宜禁烟用也。”寒具别称“煎餔”,上文提到加糖,更似是零食的做法。吃后不洗手,油脂会转到其他触摸到的物件之上。寒具炸好,可放一段时间,禁开火的时候吃最适宜。
谈到寒具的油脂沾手,宋代《太平广记》早有记载相关故事,名为“桓玄”,说桓玄爱书画,一次请宾客来观赏,宾客吃过寒具,没有洗手,直接将油脂转印,桓玄自然不高兴,所以“自是会客不设寒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