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发布会,民政部领导表示:地名是回家的路,是文脉传承的根,要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制度,不随意更改老地名。这番话获得了很多人的共鸣。
一次,我在吉林遇到一位六旬长辈,知道我是山东人之后,很高兴地说自己也是山东人,祖籍掖县。我告诉他,掖县在几十年前就改名“莱州市”了。老者说他也知道这件事,但是自己的祖父当年闯关东就是从掖县来的,从小从祖辈、父辈口中无数次听到“掖县”,虽然知道“莱州市”就是掖县,但听到这个名字,却总觉得是另外一个地方,总之,就是很别扭。
这件事当时令我颇有顿悟之感。为什么老者觉得“掖县”亲近而“莱州市”缥缈,因为前者这个名字,已经深深嵌入了祖辈父辈的讲述、故事、人生阅历、喜怒哀乐之中。就像为什么当年千年古城襄阳改名“襄樊”,很多当地人和襄籍游子坚持不懈呼吁更名。终于在几十年后,当地官方从善如流,恢复了襄阳旧称。也同样是因为“襄阳”身上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家国记忆,始终无法准确切换到“襄樊”身上。
地名,是有温度的。它不是地图上一个冰冷的符号,或是导航里一句简短的指令。它更像是一枚镌刻着“乡愁”两个字的印章,深深地印在游子的心头。也像一根绵长的丝线,一听到故乡的名字,瞬间就被这根线,拉回到乡土。
所以,地名不应轻易更改。在这方面,点金成铁的事情,实在不少。六十年前,陕西“葭县”,被以生僻字为由,更名“佳县”,完全失去了原来那种“蒹葭苍苍”的美感,令人惋惜。原本“葭县”这个名字,正像当地那土生土长的芦苇一样,带着风霜雨露的独特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