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丝绸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拥有超过五千年历史。中国素有“丝绸之国”美誉,是丝绸的发源地,也是当今全球最大的丝绸生产国。从种桑、养蚕到缫丝、织造,这一系列技艺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并推动了社会经济与科技进步。丝绸更在东西方交流中扮演桥梁角色,透过丝绸之路促进了文明互鉴,深刻影响了世界服饰、艺术与书画。
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日前推出“丝绸中国——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贺祈思收藏”展览,精选香港收藏家贺祈思(Chris Hall)珍藏的逾百件丝绸文物,梳理自新石器时代至二十世纪初的丝绸发展历程。展览分为五大单元,通过多样织绣珍品,呈现中国各时期的工艺、服饰与文化交流。
其中,明代的蓝色纱绣斗牛纹褂(附图)尤为瞩目。斗牛纹以龙形结合牛角为主体,是明代皇帝作为特殊恩赏赐予臣下的服饰,象征受赏者的荣宠与尊崇。有别于蟒、飞鱼等纹样,斗牛纹在赐服制度中地位尤为显赫,部分官员甚至在未达相应官阶时,亦可因功获特许穿着。
这件褂子采用纳纱绣工艺(又称“穿纱”),在纱罗底料上严格按经纬线刺绣,使图案装饰性强、面料透气平整,充分展现明代高超的绣艺。衣身饰有三只龙形牛角神兽“斗牛”,仅功勳卓著或深受皇恩者方可穿用,是身份与荣耀的象征。
此外,斗牛纹褂也是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明代常以赐予斗牛纹等高级袍服,加强对西藏地方政教首领的联系。这类织物进入西藏后,常被奉为圣物珍藏,体现中央与地方的联结,以及多元文化的交融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