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广州动物园,满是秋日暖阳与欢声笑语,新大熊猫馆前更是人头攒动。随着十五运开幕进入倒计时,动物园组织“久久”“友友”“星一”“雅一”组成“熊猫天团”齐齐亮相,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往打卡围观。这场“国宝迎全运”的盛会,让“熊猫热”再度升温。
近年来,公众动物保护意识持续提升,叠加一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的带动,民众对国宝熊猫的关注度日益增高。这本是推动保护工作的好事,但与此同时,从娱乐圈外溢而来的“饭圈文化”,也逐渐向熊猫保护领域蔓延侵蚀。社交平台上,关于熊猫的讨论不再只有可爱日常,反而充斥着“某只熊猫人气最高”的攀比、“饲养员偏心”的无端揣测。就像“久久”“友友”首次在广州动物园亮相后,也有粉丝因争论“谁更受饲养员照顾”,在评论区互相攻击。
“唯粉互撕”的行为还对熊猫实际保护工作造成严重干扰。部分粉丝为了“应援”,肆意投餵不符合健康标准的食物;还有粉丝对熊猫保护专家的科学建议指手画脚,用网络暴力淹没理性声音。这些“以爱为名”的举动,让本应专注科研的工作人员,不得不分出精力应对纷争,严重打乱保护节奏。不久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发布严正声明,明确反对这类极端行为,正是为了给混乱的“熊猫饭圈”划下理性边界。
应该说,熊猫饭圈化的出现并非偶然。一方面,熊猫自带“萌系顶流”特质,天然契合人们对“治癒感”的追求,很容易成为大众情感投射的对象。另一方面,流量平台的推波助澜也难辞其咎。部分账号为博关注,刻意剪辑“熊猫受委屈”的片段制造争议,或发起“人气投票”挑动对立,用情绪收割流量,这正是饭圈化走向极端的重要推手。
事实上,熊猫不需要“打榜”证明可爱,保护工作更不需要“热搜”彰显价值。放下娱乐化的滤镜,回归理性与科学,才是对国宝最好的守护,也才能让这份人与自然的美好联结长久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