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AI来抢活\胡一峰

2025-10-29 05:02: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友人说,某天写东西,发现AI抢着要帮忙往下写,“真的很吓人”。对此,我并不惊讶,因为这种情况我已经遇到过了。不过,我第一次发现电脑屏幕上的光标旁若隐若现地出现一行字时,真是吓了一大跳,不仅因为AI来“抢活”,而且它所写的那些话,和我想写的真有几分相似,仿佛看到另一个仿生的我,站在面前,准备替代这个真正的我,它表面上谦恭有礼、客客气气,却流露出不容反驳的威逼。记得当时我手忙脚乱地点了拒绝“帮忙”的按钮,就像砰地关上窗子。

  AI将替代这个岗位、替代那个行业,这些话我们几乎每天都看到,好像已见怪不怪,熟视无睹,但当它以帮忙写作这样具体的事情“逼宫”时,“替代恐慌”瞬间变得无比真实。反过来想,有个人帮忙干活不好吗?就以写作而论,AI写得文从字顺,而且颇合我的行文习惯。其实,如果是洗衣拖地等我视为“苦差”的活计,我定会欣然拱手相让。但写作,有时虽也会因灵感枯竭文债缠身而烦躁,绝大部分时候却是思想表达或文字游戏的乐事,这是一片自由奔跑的园地,不愿意被闯入,更不用说易主了。

  文学家索尔仁尼琴说过:“过多的信息对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同样,过多的“帮助”,对于一个正在享受工作乐趣的人来说,不但是负担,而且是折磨。AI令人忧心之处有很多,其中必有这样一条:作为一个助手,AI提供的帮助到底适用于哪些场景。而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这些场景又不是可以抽象概括的。朱由校贵为皇帝,却喜欢做木工活,如果给他进贡一个木匠AI,想来是触犯龙鳞的,没准儿他还会下旨把这个AI连同发明者一起处死。说到底,面对抢活的AI,人类所争取的主动权或主体性并不抽象,相反,它内在于具体个体而无比鲜活。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