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专栏谈及AI创作,近日恰在读大卫.布林的《末日邮差》。这部成书于一九八五年的科幻作品,讲述了核战后的美国化作废土荒原,一名幸存者因缘际会披上邮差制服,成为文明复苏象征的故事。末日邮差行走在散落的定居点间,见证了人类重建文明的千百种姿态。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个拥有“独眼巨人”的村落。
这个深藏地底的人工智能,如同末日版的古希腊德尔斐神谕。村民向它祈求生存智慧:“井该掘在何处?”“作物为何枯萎?”而人工智能总能给出精准指引,代价是奉上锈蚀的电晶体、发霉的典籍,还有留给维护者的珍贵口粮。
然而,转折悄然来临——幸存者最终发现,“独眼巨人”早在核战初期就已损毁。那些关乎打井方位、作物病征的解答,全来自躲在幕后的科学家们。他们炮制“神谕”以交换食物的供奉。其本质虽是欺骗,但不可否认的是,这虚拟的“独眼巨人”的确为末日后的人们带来了最珍贵的宝物——希望。
布林早在ChatGPT诞生近四十年前就参透了某种真相:AI的本质从来不是技术奇观,而是文明延续的媒介。窗外,维港依旧璀璨。若真有文明“倾覆”之日,愿我们留下的不是互相毁灭的代码,而是在黑暗中重新点燃火种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