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在外再还乡,很容易遇到“儿童相见不相识”的尴尬,但是问一问对面孩童的名字,大底能“算”出来自谁家,比如在笔者老家,有一司姓的字辈排行是“克绍振家声,福庆永泽长”,知道名叫司家某,便知这必是邻居司振某的儿侄辈。
行辈字是以某“字”为辈分,同辈共用一个字取名,闻其名则知系属某代。有名的《孔子世家谱》刊载了八十馀代孔氏世系的传承,像“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是第六十六世至七十五世的行辈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是第七十六世至八十五世的行辈字,孔子后代很容易知道自己属于哪一世的传人。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也曾为后代编制三十二个行辈字:“竹立一庭,尚国人英。文章先业,忠厚家声。门多贤哲,代有公卿。庆延宗绪,万叶长荣。”蒲松龄酷爱竹,广植竹于庭院之中,因此以“竹”字当头编排行辈字,製定了一张清楚的“血缘网络图”。
作家范稳最新长篇小说《青云梯》里就有一个字辈排行的细节,主人公吴廉膺的家族字辈排行是“根深叶自茂,本立福攸绵;廉孝辉先烈,诗书启俊贤;雅儒崇善庆,俊秀守纯全;尚志公诚秉,惟怀敬宜存”,吴廉膺的父辈共用“绵”字:吴绵沛、吴绵沦、吴绵清、吴绵泓,最后一个字都带“水”字旁,寄寓“水大鱼多”,到了廉字辈,吴廉膺、吴廉庭、吴廉康、吴廉庚、吴廉庆、吴廉庐等兄弟的名字都带“广”字旁,寄寓“广开财路”。这样一串规整的名字,在以前可能也只有识字的诗书之家才想得出。
设立行辈字,有避免“长幼不分、昭穆不辨、祖孙混淆”的作用。今天我们取名字已经很随意,但仍讳用长辈的行辈字。在前几年上映的一部电影《四海》里,角色吴仁腾(谐音“无人疼”)是吴仁耀(谐音“无人要”)的父亲,这样取名字,虽增添喜剧效果也暗合故事情节,但却成为了观众的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