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渐变冷,有冬眠习惯的小动物准备寻找树洞过冬了。人类没有冬眠的需求,却需要“树洞”。我说的“树洞”是网络意义上的,这个说法来自《皇帝长了驴耳朵》,这篇童话里的理发师通过树洞宣泄自己的秘密,后来,凡是可以匿名倾诉的载体都被称为“树洞”。
秘密这个东西很奇怪,不敢让人知道又希望别人知道。把它写在信纸上,装进玻璃瓶,扔到河海湖泊,任其漂流到有缘人身边,便给自己找到了一个“树洞”。有不少社交软件以此创造出网络漂流瓶,任由秘密在网络汪洋中飘荡,直至被人捕捉。有一阵子,我也曾热衷于打捞“漂流瓶”,在那些或长或短的文字或语音中,感受“树洞”回声。
某晚閒坐家中刷手机,刷到一篇网文,提出wifi热点名同样是“树洞”,举例是在大学自习室里,有的热点名为“请务必休息一天”,有的则是“决战学术之巅”,前者张弛有度,后者意气风发,有的抱怨附近同学手机声音太大或窃窃私语扰人学习,还有几个热点名竟构成一组有问有答的对话:“学不进去咋办”,“学不进去睡会儿呗”,“要不咱们都别考了”,画面感极强。受此启发,我也打开手机,搜索wifi,跳出来的都是一串串无意义的数字和密码;我还不死心,以举一反三的精神试了试蓝牙,也没发现什么有趣的内容。这多少令人失望,而更令人兴奋的是发现了一种新的“树洞”。
其实,作为人类文明史上限制最小的表达空间,网络世界本身就是个超大“树洞”,同时,它又给每个上网者提供了无数个性化的小“树洞”。发一条朋友圈、动态、帖子,换一个网名、昵称、头像、签名,都是情绪的表达、心态的映射,发挥着树洞的作用。我们作为活在高密度信息环境里的网络生物,找到适合自己的“树洞”,实在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