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乐 活/过桥米线的仪式感\潘 少

2025-11-04 05:02:29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腾冲的过桥米线。

  儿时,离家很远的地方有一家过桥米线餐厅,当每次去吃的时候,自己小心翼翼地把一小碟一小碟的配料倒进滚烫的鸡汤中,总觉得那是一场小小的庆典。

  过桥米线是云南人引以为傲的地方风味,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诞生源于一段关于爱与耐心的传说:相传有书生苦读于湖心亭,其妻每日送饭,为保汤热,便以厚油封汤、以桥相渡。汤不凉、心不冷,这便成了“过桥米线”的由来。如今它早已超越了地域的边界,成为云南饮食文化的一张名片,并在二○一四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真正让人难忘的,不只是那一碗汤的浓郁与香气,而是整个“过桥”的过程。先是汤碗冒着热气端上桌,油光浮动如湖面初晴,配料一小碟一小碟地摆在托盘上:粉红的火腿片、黑亮的木耳丝、翠绿的韭菜段、金黄的鹌鹑蛋,整齐得像节日的供桌。食客亲手将它们一一放入汤中,看着生与熟在滚烫中交替,透明的汤瞬间变得浓白,香气在鼻尖萦绕。那是一种与食物对话的节奏,也是一场关于等待与投入的仪式。

  在这个讲求“快”的时代,过桥米线的步调显得格外缓慢。你必须亲身动手、细心观察、耐心等待,方能品得那碗汤的温度。这样的过程,像极了生活本身──需要时间的浸润,也需要一点敬意。它提醒我们,食物从来不只是果腹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一种情感的传递。

  当热气再次升起,我总会想起儿时那碗汤的香味。那不是单纯的味觉记忆,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象征——无论人生多忙多倦,都该为自己留一份仪式,一份从容地“过桥”的心境。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