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名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当然是没错的。用配置更高、运算更快的电脑来处理文档、画图、剪辑,效果更好。运动员也总是希望有性能更好的跑鞋、泳衣、单车,来提高竞技成绩。
不过,北宋“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在《后山谈丛》里也写了一段话:“善书不择纸笔,妙在心手,不在物也。”真正的高手,并不会囿于对工具的依赖。欧阳修幼时家贫,便跟随母亲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苦练写字,打下良好的基础。“草圣”怀素也是一样,“贫无纸可书,乃种芭蕉万馀株,以蕉叶供挥洒”,最后达到了“墨池飞去大鹏鱼,笔锋杀死中山兔”的境界。
其实陈师道与孔夫子的话,并不矛盾。欧阳修用荻草秆学习练字,但后来成为书法大家,终离不开好纸好笔。他为了答谢蔡襄为自己作书刻石,便以“鼠鬚栗尾笔”等物为润笔,这是最上乘的毛笔,对善书者来说是最好的“器”了。
孔夫子强调了工具的重要性,陈师道并非否认这一点,而是提醒世人勿堕入“唯工具论”的偏颇。所谓“差生文具多”,过度执著于形式主义,华而不实,那就无异于是本末倒置了。假如欧阳修当年等待“先利其器”,恐怕一辈子都无法善书。
某友因体态愈见丰盈,发狠要行山、徒步。于是,连番采购了冲锋衣、登山鞋、登山杖、防水背包。怕途中累了无处休息,又买了折叠坐垫;听说山林有熊出没,再加购了熊铃;看到新闻说登山者失温遇险,又同时买了好几套速干衣裤和魔术头巾……
其实,对于初级的徒步者,而且去的也非险恶路途,普通运动装备足矣。某友“器”已经是利得不能再利了,但徒步了一两次,便意兴阑珊,“器”便束之高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