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在汉字里是个不讨喜的字。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无债一身轻”。谁要靠借债度日,要么是穷困潦倒、迫不得已,要么是不务正业、好吃懒做。就是当债主,社会认可度也很低,在戏剧里基本都是反面丑角。
直到近些年,“债”算是越来越普及。房贷、车贷、信用卡,还有一些互联网平台的“白条”“花呗”,其实都是债。这倒并不是“虱子多了不痒,债多了不愁”,而是一种消费观念、生活方式的转变。当然了,还有一些更“高级”的债,比如债券市场的“点心债”“熊猫债”“武士债”“扬基债”“猛犬债”等等,名字都很有趣,但不是升斗小民可以随便当玩家的。
债的名目是很繁多的。古代有“冷债”,意为积欠久远之债。一笔陈年旧账,冻在时光里。《艾子杂说》云:“告得孟尝君处,借得冯驩来,索得几文冷债。”又有“京债”,官员到京选官,先重利借贷,以便四处打点运作,等就职上任之后再搜刮填还,是官场的陋规。
文人笔耕维生,则有“文字债”。遇到交稿之时,笔下无字,心中有愧。虽不至于被文字债逼上绝路,但有时急如星火,却也足以令人寝食不安。
贾宝玉们有“情债”。“情债”也会日复日,利滚利,滚成心头朱砂痣,或是窗前白月光,往往成为一生还不完的高利贷。这债不写借条,不按手印,却最是蚀骨穿心。
徐志摩有些诗句,甜得发腻。比如:“月,我含羞地说/请你登记我冷热交感的情泪/在你专登泪债的哀情录里;月,我哽咽着说/请你查一查我年表的滴漓清泪/是放新账还是清旧欠呢?”这一笔笔“泪债”,只有徐志摩这种才子,才懂得如何“债台高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