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食物的文字,以简洁为好。像王熙凤那样卖弄式地介绍“茄鲞”,那是大观园里的调性,吓唬刘姥姥还可以,若把听众换作鲁智深或李逵,早就一个大巴掌打过去:“谁耐烦听这般聒噪絮叨!”
苏轼写“寒具”,“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寥寥数字,色香味全出。“寒具”,也就是油炸的馓子,笔者颇好此物。读到这句诗,嘴巴就不争气地垂涎生津。苏轼后面又续上两句:“夜来春睡无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笔意轻松新奇。馓子的形状,正像被压扁的金镯子。诙谐幽默,是真正的“吃货”、资深的“老饕”,所不可少的气质。
“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软如酥”,写的是豆粥,浓浓的香气和烟火气氤氲满纸。哪座五脏庙,经得起这样的诱惑哉?难怪东坡“卧听鸡鸣粥熟时,蓬头曳履君家去”,趁热吃最重要,顾不上修边幅了。
宋人有吃“春盘”的习俗,也就是用薄面饼,捲上萝卜、蒌蒿、嫩葱、韭菜等新鲜时蔬一起食用,类似于现在的春饼。时蔬略带辛辣,取其提神补气的功用,以解“春睏”。苏轼的“青蒿黄韭试春盘”,杨万里的“韭芽捲黄苣舒紫”,都是写实。至于“蓼芽蔬甲簇青红,盘箸纷纷笑语中”——食物可爱,文字活泼,陆游也吃得欢快。一团和气。
同一题材,南宋方岳的《春盘》诗,更为详细繁复:“莱菔根鬆缕冰玉,蒌蒿苗肥点寒绿。霜鞭行茁软于酥,雪树生钉肥胜肉……青红饾饤映梅柳,紫翠招邀醉松竹。擎将碧脆捲月明,嚼出宫商带诗馥……”但未免太形而上了,充满了浓重的王熙凤式营销味,远不如“蓼芽蔬甲簇青红”清新爽利。放到米芝莲餐厅,招揽出手阔绰的高端食客尚可,升斗小民则被劝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