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香港中环半山的孙中山纪念馆,在完成维修与改善工程后,已于本月七日重开。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一百周年,该馆举办专题展“从医人到医国——孙中山与粤港澳文物展”(附图),展期至明年三月。展览旨在阐释孙中山与粤港澳三地的深厚历史渊源,重温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与卓越贡献。
展览精选来自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澳门博物馆及孙中山纪念馆的珍贵馆藏,合共展出六十馀件文物、历史文献和照片,内容横跨百年。
回溯历史,孙中山于一八八七至一八九二年在香港习医期间,与陈少白、尢列和杨鹤龄时相往还。他们时常聚首纵论时局,其大胆言论在当时被视为惊世骇俗,因此被称为“四大寇”,他们同时是孙中山忆述其革命言论时代的关键人物。
展览中,约一八九○年在香港拍摄的一枚玻璃底片,就显得尤为瞩目。该馆藏现属香港历史博物馆,影像凝固了孙中山青年时期的重要瞬间:画中孙中山、陈少白、尢列、杨鹤龄并肩而坐,被誉为“四大寇”;其后站立者为同窗关景良。这张极为罕见的原版底片,生动记录了孙中山在香港求学期间,与挚友共论时局、孕育革命思想的珍贵场景,是研究其思想起源的重要实物见证。
粤港澳地区不仅是孙中山诞生、成长与启蒙之地,更是其多次武装起义的策源地与革命实践基地。这场特展透过一系列来源可靠、脉络分明的文物,让观众缅怀这位革命先行者的伟大足迹,同时深刻体会粤港澳三地如何以独特的历史与地理条件,成为近代中国追求变革、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与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