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同安孔庙坐落于同安老城区东溪西畔,始建于五代,几次毁弃,现在的位置和格局确定于清乾隆年间。我见大门匾额上“同安孔庙”四个字落款为“朱熹”,有些惊讶,询之导游,她笑着说“是集字的啦”。不过,朱熹和同安的渊源确实很深。在同安,二十多岁的朱熹任同安县主簿四年,完成了“逃禅归儒”的思想转型,也把他的理学思想作了最初的推行。后来,朱熹成为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人,寻根溯源,不能忘了同安。
走进孔庙大门,便见到一株树冠巨大的植物,迎风挺立,苍劲葱茏,我正想打开手机里的识花软件,一辨真身,导游抢答道:这是柚木,热带树种,并非厦门土生,而是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从新加坡精心引进的,已有百岁之龄,乃厦门地区著名古树。
陈嘉庚的名字和事迹,我上中学时便已知晓,到了厦门,才真切体会到他的伟大。来孔庙的前一天,我去厦门大学办事,这是一百多年前陈嘉庚先生亲自选校址、选校长、主持建筑校舍的大学。哲人虽逝,遗泽长存。走在今天的厦大校园里,目之所及,心中所感,不仅是陈嘉庚的塑像,也不仅是他当年主持修建的建筑,更是爱国爱乡、大爱奉献的精神。
在厦门,“陈嘉庚精神”随处可感。旅澳华人胡友义把耗费巨资收藏的管风琴捐赠给鼓浪屿风琴博物馆,即是一例。而就在文庙大成殿一侧广场,齐刷刷陈列着从宋代至清代几十件石质文物,既有镌刻着官府告示、乡规民约的石碑,也有神态生动的石人石兽,威武的镇桥石将军,憨态可掬的石虎石狮,造型夸张的文武翁仲,被当地人戏称为“同安兵马俑”,这些都是同安文史专家颜立水花费数十年调查征集的成果。
离开孔庙时,恰有几片硕大的柚木叶缓缓飘落,我捡了两片,纪念这次旅行,以及遇到的人、故事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