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先生曾写过淮扬名菜之一的煮干丝:“用小虾米吊汤,投干丝入锅,下火腿丝、鸡丝,煮至入味,即可上桌。”作家聂华苓和她的丈夫到北京,汪曾祺先生亲自下厨给她配了几个菜,其中有一大碗煮干丝,聂华苓吃得淋漓尽致,“最后端起碗来把剩余的汤汁都喝了”。
美食是很多人的爱好,生活中若把剩余的汤汁都喝了,一些地方俗语会说“馋嘴儿”,用前几年的流行语是“吃货”,用新近流行的热词则是“老饕”,相比于前两者,“老饕”更指在贪吃之外追求精致美味的食客。网络上,有商家打出“老饕最爱”来吸引客流,也有人自称“资深老饕”以标榜品味,“各位老饕”也正取代“老铁们”成为美食主播带货时对镜头前潜在顾客的称谓。
苏轼可能是最早自称“老饕”的文学家,在其《老饕赋》中,他说烹调用的水要新鲜,炊器要洁淨,柴火也要烧得恰到好处;而吃肉只选小猪颈后部那一小块最好的肉,吃螃蟹只选霜冻前最肥美的螃蟹的两只大螯,这是“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南宋学者孙奕在笔记里记载,苏轼居常州时,一位朋友烹製的河豚味道极佳,准备让他尝尝鲜,他对这道菜十分喜爱,说了句:“也值得一死!”吃了一道佳肴,说死了也值得,确实是一位爱吃的“老饕”。而不同于多数“老饕”的是,苏轼自己还是个顶级大厨,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羹等都是他开发出来的“东坡菜系”名品。
调查称,能吃能喝是长寿老人普遍的特征。民间也有一句谚语“眉毫不如耳毫,耳毫不如老饕”,长有眉毫与耳毫被古人视为长寿的象征,但它们还是比不上老来仍有一个好胃口。此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苏轼所说的“老饕”精神,于饭饱之后,“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