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shall think of you in a floating cloud; So in the sunset think of me. ─Li Bai, Farewell to a friend.”朋友在社交媒体上贴出一张照片。这是李白的哪句诗?“我会在飘浮的云上想念你,而你会在落日中想念我”,直译造成的疏离感和陌生感相当强烈,但“浮云”和“落日”的意象,还是为我指引了方向──这出自李白的《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虽然朋友的照片艳阳高照,但想来若是待到夕阳西下,应该更加应景吧。
翻译,终究是一场无可避免的遗失。即便追求“信达雅”,原诗的韵律、意象的悠远,总在转换间被悄然消减。你看这译文,说它不好么?“浮云”与“落日”仍在;说它好么?“游子”的漂泊,“故人”的缱绻,却已隐没在字句之间。
再转念一想,不要说英文了,如果要我把这句诗翻译成现代汉语,并保留意境和韵味,我都不知应该如何着手。“游子如浮云般漂泊的心意,故人如落日般依依不舍的情怀”──译是译了,可诗意也散了。也只有原诗那凝练的十个字,才能让多年之后的中文读者,一同想起千年前那个送别的傍晚,浮云孤飞,落日斜照,诗人勒马山前,与友人拱手作别。同文同源尚且如此,又如何能苛责诞生于大洋彼岸的拉丁字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