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无法想像,在比利时这样一个以巧克力和薯条闻名的国家,菊苣竟能凭一己之力“杀”出条花路,成为国民骄傲,甚至还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仿佛这里的人在曾经沧海之后,骤然转身、反璞归真,在脚下土地上找到了某种灵魂共振,不爱炫耀,但总有隐藏惊喜。
很多人对菊苣(witloof)不熟悉,但常吃西餐的大概会有印象:巴掌大小,长相高冷,乍看上去就像一颗减了肥的娃娃菜。一直当配角,生长过程也颇有点“苦情”,农民们要先在地里种下一茬菊苣根,等它长到差不多时连根拔起,剪掉叶子,放到黑黢黢的地窖中,完成不见光的二次发育。“暗室栽培”让叶绿素无处发挥,就有了这副白嫩外表,也成了它独特风味的来源──微微清苦中带着甘甜,爽脆多汁,反差萌能让人吃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
比利时人对菊苣,就像四川人对待辣椒,山西人手里拎的醋,是一种刻进DNA的执著。北欧冬天寒冷漫长,新鲜叶菜稀缺,唯它能在室内安静长大,成了“独苗”。安安静静不炫耀,却总能平衡油腻,点亮味蕾,几乎可以跟任何菜系和平共处。尤其是拌沙拉或用火腿芝士焗烤,一个带着极大的包容让你感受“众生平等”,一个用暖呼呼的拥抱、柔软的香气,让再丧气的日子,都能被活脱脱治癒好。
我爱菊苣,就因为那“不抢戏却有戏”的特质,可配蛋白质,能蘸酱汁,用它装沙拉,甚至连碗和盘子都省了。很多欧美人的吹捧,则来源于超高的膳食纤维,较低的卡路里,哪个健身博主忍心不为它背书?所以,如果你还没试过,真值得破例一次,不用想得太复杂,权当遇见了一位新朋友,或者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温柔、清醒,还有点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