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知见录/“AI公冶长”\胡一峰

2025-11-24 05:02:24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孔子有个学生叫公冶长,传说懂鸟语。现在网络平台上,有一类网红也自称懂动物语言,模仿鸟鸣犬吠,维妙维肖,还能与鸟或狗“对话”谈心。还有一些“动物语言翻译器”软件,安装到手机上,便可与家里的萌宠顺畅交流。人类本来自动物,听懂动物说话,更能了解生物界的近亲远亲,或许还有助于深刻认识自我。

  随着AI的引入,离这个目标又近了一些。通过对鲸鱼活动信息的收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研团队在二○二四年编出了“抹香鲸字母表”。无独有偶,日本科学家开发的一款模型,学习了三只鸟的三点二万首歌,从中分析白文鸟的鸣唱规律,创造了一个“AI公冶长”。

  对于语言学或AI,我不甚了了,不过,语言以声音为表现形态,以意义为目的指向,所谓“听懂”,大概就是找到声音与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在海量数据中分析规律,恰是AI擅长的工作。或许不久以后,公冶长的本领不再是令人将信将疑的传说,而是人人可以掌握的技能。当然,正如有的科学家所言,动物和人一样,也有“方言”区分。不同品种和生活地区的狗狗,“叫”出来的“话”存在着差别,但于AI而言,这无非多处理些数据罢了,不叫事儿。

  当人类听懂了动物的“语言”,更能明白动物的心声;动物有了语言,和人类交流起来,机会更多也更平等了。当你再把漂亮的花裙子往你家泰迪身上硬套时,牠没准儿会坚决地告诉你“我不要”。于是,那些自以为是的“宠爱”都将被击得稀碎。

  在主张动物权利的人士看来,AI实现的跨物种交流,无疑是利好。不过,也有一些专家提出,如果人类语言大量进入动物世界,很可能干涉动物的生存和社交模式,并通过文化传递影响其后代,那么,反而会造成对动物权利的侵害。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