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鲜版图上,沙虫大概是争议很多的一位了。灰不溜秋,样不讨喜,就像一只被海水泡发的橡皮筋,很多人第一次见牠都退避三舍。可就这么一个“怪咖”,却成了两广、福建一带老饕眼中的顶级食材,在卧虎藏龙的“海味俱乐部”中,早已是“终身制评审”。
沙虫学名叫“方格星虫”,能在这个以貌取“食”的世界里活下来,自然是有点真本事的。之所以流行,答案就藏在体内的“鲜味密码”中,牠富含多种氨基酸,简直是大自然生产的天然味精,早在调味品还不发达的年代,就是当地人给菜肴提鲜的“秘密武器”。要这样类比:别看海参鱼翅名气大,但论鲜美程度,都要在这只“虫”面前低下头。牠也不用谁来烘托,单独登场也能撑起一桌好菜。而这特质又跟生存的环境相辅相成,只选水质干净的地方安家,很多“吃货”顺势把这点当成了海洋环境风向标,也可以说,能吃到沙虫的地方,几乎都是海清沙细的“风水宝地”。
福建是牠的发源地之一,尤其在厦门、泉州一带,沙虫是让人骄傲的本土符号。街头小吃摊上,随处可见“土笋冻”,简单朴实,蘸上一点酱油和芥末,便直勾勾地上头。等再往南走,湛江的蒜蓉蒸沙虫堪称一绝,将洗淨的沙虫摆在粉丝上,撒姜末蒜末猛火一蒸,满屋飘香。也可以用青红椒爆炒,考验的是分秒必争,能吃到沙虫刚刚熟时最具灵气的滋味。如果忽略样貌不计,沙虫的口感其实是相当“漂亮”的。当地人会把牠叫做海里的笋,外壳脆嫩,里面软弹,不似螺肉那么韧,也不会像虾那么细,是一种介乎于脆和嫩中间的微妙平衡,边咀嚼边能感受到清甜的汁水一股股袭来,吃着吃着,你会更明白那句话的奥义,“勇敢的人,先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