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过眼录/凡人历史\刘 俊

2025-11-25 05:02:21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写自传似乎都是“大人物”的事。本世纪初山东画报出版社出了个《老照片》系列,大力推动普通人写自己的“故事”──由此普通民众开始意识到:原来自传并不是“大人物”的专利,老百姓也可以写自传。

  普通人写的自传虽然没有名人传记的那种“名人效应”,却因为可以从中看到更多的人间烟火气和真实的日常百态,读起来更有一种亲切感── 因为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安徽大学王宗法教授的自传《梦非梦──红尘回眸》,就是一部记录当代普通知识分子成长过程的传记作品。王宗法是国内最早从事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学者之一,在他的自传中,有不少关于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发展历史的个人观察,这部分我读起来觉得特别亲切,也从中了解了许多我们这个学科的一些早期历史。从第二届厦门会议开始,王宗法就参加了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两年一次的“年会”,他对这些会议的详细记录,可以说是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领域的第一手资料──这些内容既是他的个人参会史,某种程度上讲也可以视为是学科发展史。

  读王宗法的这本自传尤其令我感到亲切的,是他在书中提到有次在南京转车受师母汤淑敏邀请,在我的导师叶子铭教授家住了一晚,看到“叶先生只穿了一件旧背心”,“拿着一根针线缝补靠背破烂了的一把藤椅,那么低眉俯首、专心致志”。我跟叶老师读了五年书,却从未有机会看到过他的这一面。王宗法自传中写到的这个叶老师形象,丰富了我对叶老师的认识。此外,有年在河南开会,会后王宗法、赵稀方和我受樊洛平教授邀请参观郑州大学,那次我们三个人在郑大新区逛了一下午,非常开心── 这些内容书中也写到了。

  普通人在自传中写出的凡人历史,其对大众读者而言所具有的亲切感是“名人传记”难以企及的。而在这种“历史”中看到自己出现产生代入感,那就更不是名人传记所能做到的了。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