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上偶然刷到一帖,是香港大学附近烧味店老板的真情自白。他说一年多来生意清淡,几乎难以为继,直到一个多月前,有港大同学在网上发帖推荐,从此“后半段人生随之改变”——饭点时分,店里客人竟开始络绎不绝。老板特别感谢香港大学的同学,尤其是内地留学生。感动之余,他将双拼、三拼、四拼饭分别调降二、三、四元,还开通了微信支付。文末那句“只要我这间小舖子还开张一天,我就一定会尽我的努力,让你们这些漂泊在外的游子们,以最便宜的价格,吃上最好吃的饭”,读来格外暖心。
帖文未列价目,但附了店门照片。放大细看,不禁惊住:单拼二十八、双拼三十、三拼三十八、四拼四十五!这是今时今日的香港吗?连我都想何时顺路去试试。评论区更是温情满溢:有人贴出油亮烧味照片,引来一片“赛博流口水”;有人苦劝老板莫再降价,“要考虑长期收支平衡”;还有上海网友认真收藏,说下次来港定要特地去尝——须知米芝莲二星的标准,正是“值得绕道前往”。在一片暖意中,也有港人特有的清醒:“下年肯定被加租。”楼下回复一针见血:“你真是了解香港房东。”
这人间烟火里的善意流转,不只是一家小店的起死回生,更是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模样——那份跨越隔阂的温暖,比米芝莲星光更值得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