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小公园 > 正文

瓜园/吃饱饭,不想家\蓬山

2025-11-28 08:15:05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吃饱饭,不想家。”前几天重温内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经典电影《牧马人》,忽然被这句台词所触动。影片中,主人公许灵均被下放到大西北祁连山牧马,热心的邻居董大娘给他端来两碗面条,并留下了这句话。

  人在饿的时候,心是最软的,而往往会想起很多美食,烤鸭啦,荠菜水饺啦,炸酱面啦,清炖羊肉啦,乾炒牛河啦,宫保鸡丁啦……仿佛胃连着心。虽然现在科技发达,通讯便捷,随时随地可以万里通话,但味道却不能做到瞬时飘移。

  而特别容易想起的,是家里和家乡的味道。晋代张翰“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想来也是肚饿的时候。其实张翰是在京城为官,并不忧衣食,无非是异乡的食物不太符合口味罢了。

  离家久了,心里总会繃着一根线。而若再遇到生活不顺、工作遇挫、手头拮据之类的逆境,肚饿就会让这根线更加紧绷。这时,一碗热腾腾的饭或者汤,会把这根线软化、松开。肚子一旦饱了,心便像一块刚从笼屉里取出的馒头,软下去,不再硬邦邦地戳着乡愁,人也变得松弛。

  其实,这也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感受。曾有一阵,孤身一人到了陌生的异国他乡,常常为食物发愁,汉堡、沙拉、三文治吃到麻木,又没有国内那快捷的外卖。某次偶然看到超市货架上有白豆角,于是兴冲冲买回家做了一锅肉丁豆角打卤面。

  肚子被妥帖地填满后,很多胡思乱想顿时就被挤跑了。身上也有了力气,瘫在沙发上,浑身通泰,顿时觉得窗外的一切,阳光、房顶、电线杆、乌鸦,都有种小确幸的惬意,什么都愿意多想。创业的苦恼、社恐的焦虑,都不再那么可怕了。单纯从生理上,都很治癒。这也算是“食疗”吧。“吃饱饭,不想家”,就是这样一种朴素而可靠的生活哲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