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大公故事 > 正文

我与大公报/三代人的《大公报》情缘\陈冠宏

2022-06-21 04:24:33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凌晨,我拿着有温度的《大公报》……

  作为一个“发行佬”,我拿到的《大公报》,都是带着温度和墨香的。

  每天凌晨,当报纸由印厂“出世”,接下来的就是我们“发行佬”的工作了:货车司机先从印厂把一扎一扎的报纸运到市区,接着由报纸分发员接手,在中环、湾仔一带的分报点,娴熟地按照A、B、C叠的顺序,快速理好,然后再交付给报贩,或者转运报摊和便利店……当大多数市民还在酣睡的时候,新鲜出炉的日报就按照这样的程序摆放在报摊和便利店的货架上。

  说起来,我和《大公报》的缘分可以说是“天生”的。我的祖父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已在中环经营报刊发行,代理《大公报》的发行,及后由我父亲、母亲接手,十多年前,当我从海外学成归来,随即接棒,传承与《大公报》之缘分。

  大概是六、七岁吧,一个凌晨,忘记了是什么原因,父亲带同我前往湾仔轩尼诗道国华商业大楼,等待“出纸”,详细的场景已随年月长久而淡化,但今天依然清晰记得的是,当时拖着爸爸的大手,好奇地摸过仍然温热的《大公报》“头轮纸”。及后,爸爸带着我前往中环德辅道中的电车路,观看一众伙计热火朝天地叠报、分纸的画面,这一幕成为我进入报刊发行业的启蒙。

  因为家业的关系,家中每天都有当天不同的报纸,令我自幼已习惯报纸油墨之香。而识字之后,对《大公报》尤感亲切,因为当时觉得这份报纸名字起得好,“大公”二字易记易认,遂成为我记忆中第一份报纸的名字;及后年岁渐长,也曾遍览群报,若说对于中国文字、文化及国情的兴趣和投入,除了长辈的叮嘱之外,离不开众多报纸副刊的薰陶,当中自然少不了《大公报》的“大公园”和“小公园”。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二十五周年。犹记得二十五年前,香港回归当天,爸爸接了一份重要工作──将当天所有的香港报纸包括《大公报》,每家报纸百多份,第一时间运上内地。当时父亲显得颇有压力,一直在旁监督,从头到尾跟进,更和伙计们一起叠报、分发和运送,幸喜最后及时顺利完成。这也是我们“发行佬”当年喜迎香港回归的一种参与吧。

  回望过往点点滴滴,即使传媒不断发展,网络日新月异,但是报纸始终都有读者,而报馆和发行公司的关连依然紧密,我与《大公报》的缘分更为深厚。

  作为香港报纸发行业的一员,我深知《大公报》过往一百二十年的不易与艰辛。《大公报》百廿年来走过无数风风雨雨,时至今日不仅屹立不摇,更成为爱国媒体之标杆,实在离不开无数有志之士的背后辛劳和众人之智。

  值此时刻,能向《大公报》说声“生日快乐”,实在与有荣焉。期待《大公报》的一百三十、一百四十周年时创造新的辉煌,也祝愿祖国繁荣昌盛、香港繁荣稳定。

  报纸发行从业员

  (标题为编者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