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书海漫游 > 正文

乡村变革的长幅画卷\周大新

2020-11-30 04:23: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读长篇小说《三山凹》

  中国的改革开放,最初是从农村开始的。我们回眸改革开放的辉煌历史,不能不先回望乡村的变革史。南阳作家李天岑经过多年的準备,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耗费两年半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三山凹》,用文字绘就了一幅中原乡村四十余年变革的画卷。为读者了解豫西南乡村生活,了解中原乡间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了解豫西南乡间的巨大变化,提供了形象的文学记录。

  豫西南土地本真颜色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首先描绘了这幅画作的底色││豫西南土地的本真颜色,也就是三山凹这个伏牛山深处的小村落的村民,在一九七○年代末期的生活境况。当时,这儿的农民吃的主粮是红薯,白麵和大米都是稀罕之物;住的是土坯垒的土墙草房和瓦屋,建房子的最主要準备是打土坯;穿的最好的衣料是家织土布和黑灰两色的平纹布;使用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架子车,自行车在村子裏还是稀有之物;人们当时的商业活动主要是以物易物,拿上家裏养的鸡和母鸡下的蛋,悄悄地换一点盐、青菜和其他消费品。人们心裏蕴含着强烈的变革愿望,整个社会都在无声地呼唤着改革开放。

  作者接下来在这幅画的底色上开始描画人物。柳大林、张宝山和白娃,是作者在画卷中着力描画的三个人物。三个人都长在三山凹,又曾是喝过鸡血酒的结拜兄弟,三个人在三条路上面对乡村改革,各自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从而开始演绎自己的命运。三个人物的命运都写得符合逻辑,有血有肉,鲜活生动。《三山凹》裏的这三个人,成为中原文学人物画廊裏的新形象。尤其是在对柳大林这个人物的描画上,作者的笔法特别灵动,可能是因为作者自己有多年从政的经历,写起这样的人物来便更加遊刃有余。

  大量大胆地使用方言

  作者在这幅画卷裏,还着意描画了人物活动的场景。其中,有些场景描画得很精彩。比如生产队长王春宝召集的批鬥会。他认定张宝山外出贩鸡是搞资本主义,就於一个月夜命人抓住返家的他,在村裏的牛屋门前开他的批鬥会。曾经,批鬥会这种场景,在中原的乡村裏反覆上演,这是在乡间把一个人彻底搞臭的可怕手段。却不想这场批鬥会开成了王春宝的下台会,反倒是被批鬥者张宝山被众人推举成了队长。再如三山凹村民与邻村人为争抗旱库水而起的争鬥。两个村裏的人都想用铁河水库裏的水浇受旱的莊稼,上游的村子怕水库放了水自己的莊稼浇不上,下游的三山凹人一心想开闸放水浇自己的地,这种矛盾要在过去的乡间,通常是通过械鬥,用武力解决问题。但柳大林最终化解了这场争水纠纷,显示出了这个三山凹出生的幹部的能力和魄力。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者,在创作中都很注意人物活动场景的选择,因为场景选择的是否恰当,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作者李天岑在这一长幅画卷的描绘中,特别注意选择和描画场景,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作者在描绘这一长幅画卷中,像画家重视使用点、线、形、光等视觉要素那样,特别用心地去使用文字。这部作品在文字操作上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樸拙。不论是叙述还是对话,作者都不用或少用华丽的形容词去修饰,用的全是普通的很常见的日常生活用词,更没有使用翻译腔,读上去有一种很强的樸拙感。另一个就是大量大胆地使用方言。小说裏的男人和女人,在对话时基本上用的都是南阳方言,其中很多方言的流行範围,就在南阳周边,流行半径可能超不过三百里。这些方言固然增加了外地读者的理解难度,但南阳人和河南人读起来,却特别感到亲切。我想,对本书感兴趣的外地读者,只要稍加琢磨,也是不难理解的。文字的使用法子,牵涉到作家的写作风格,读这本书能看出作者在有意追求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这一点值得称讚。

  (本文作者为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文中小题为编者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