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书海漫游 > 正文

身处梨园行,回望来时路\大公报记者 刘 毅

2020-12-07 04:23: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帝女花》 讲述明末崇祯六年,明亡后周世显与长平公主的淒美爱情故事。《帝女花》为大众耳熟能详之粤剧经典,香港剧作家唐涤生於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编写,辞藻优美,剧本古雅。后成为任剑辉和白雪仙的粤剧戏宝,传承至今。

  粤剧是本地唯一一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在传承这门传统技艺时更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如何在本地推广并传承粤剧、继而拓展新观众,仍是一个课题。先前,大公报记者每一次採访阮兆辉,他都兴致勃勃地谈到粤剧传承,以及彼时他正打算出版的新书《此生无悔此生》。

  《此生无悔此生》於今年正式出版,该书从“感性”一词写起,讲述回望他七、八岁开拍电影时的亲身感受,继而又谈及其在粤剧之路上的“求索”过程。

  可以说,这本书既是阮兆辉从艺生涯的回顾,亦可从字裏行间窥得他对於粤剧传承的念兹在兹。如提及粤剧的师徒制,阮兆辉写:“真正的师徒制,我是最后一人。拜师由师父一手掌控所有行动,像父亲一般,徒弟跟着师父居住……”是想告诉今天的读者,“往往将师生制等同於学院派,其实大谬不然。”

  读者细细读来,本地粤剧的流传历史也能尽数掌握,就算平日不太爱看粤剧的读者,也不会觉得文字生涩,再加上书中配有百多锣鼓柜、掹嘴鞋等粤剧服饰藏品相,更具科普性。

  今日再谈粤剧传承,究竟是怎样一番光景?书中当然说到了作者的传承理想,最令他在意的,是如何既承且传,最后一章阮兆辉以“我的微愿 让粤剧重回正轨”为题,在近三十页篇幅中不仅说到了粤剧的“前世今生”,又说到了所谓行业内“巨变”带来的衝击,直言现在某些演员功架的“不专业性”,以及部分人胡乱“扮相穿戴”之怪现象。

  创新离不开粤剧本源,故而他在书中概括道:“一桌二椅是我们戏曲舞台的根本,不要盲目追逐西方舞台,忘记了自己的好处。”阮兆辉认为一桌二椅这麼简单的舞台,却包含着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一切还要从认清自己开始。

  “粤剧会死吗?”他在文尾自问自答,又好似在问所有人,更直指“现代科技”不会令粤剧“死亡”,只会令它变成“科学怪人”。相信,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紧接着笔锋一转,作者直叹:“我只能将我用过心思,仔细安排的角色,一一记录下来。”遂成此书。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