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书海漫游 > 正文

读书侧记/来自“边缘”的热望

2021-01-25 04:23:1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二○一九年刘锡诚获得“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中国文艺网

  几年前,我供职的《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刊登过民间文艺研究专家侯仰军所撰之刘锡诚学术专访。当年,负责联络此事的年轻编辑有些吃惊而兴奋地告诉我:刘老先生微信玩得可溜啦。此次通读《刘锡诚口述史》,又让我想起这段往事。

  确实,刘老是我微信“朋友圈”裏最活跃的高龄前辈学者之一,我向他请教问题,常通过微信发去,而他也总“秒回”。他还经常转发民间文学、民俗学和非遗方面的文章,有些是他自己的研究心得或回忆,有些是他推荐的研究成果,有时还附上三言两语的点评,切中要害。这几年,常有出自独立学者或评论家的“一个人”的推荐榜,有时我突发奇想:把刘老发在“朋友圈”的文章汇集起来,不也是一份挺好的推荐榜吗?

  我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见过刘锡诚,知道他是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还担任过民间文艺界的领导。不过,每次见到他,只觉面前是一位纯粹的学者。刘锡诚常说他是个“边缘人”,还写过一部自传性质的书《在文坛边缘上》。这当然是他的谦谦之风,不过,也表达了一种治学态度。

  不论是民间文学或非遗研究乃至一切学术研究,需要直面问题的热情与勇气,更需要斜目而观的冷静与持守,“边缘”所标识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相对位置,正符合这一方法论要求。刘锡诚曾说,卸任领导职务后,他也有过一段迷茫,后决定把注意力转向远离“中心”的原始艺术研究,由此写出了《中国原始艺术》。这是一片在学术史上缺乏开垦的领域,学者锺敬文称讚“系统地研究中国原始艺术,锡诚算是第一个”。

  天下大道实归於一,而学术本为天下公器。“边缘”定位的方法论意义,还体现为求真的路上多种思想资源的整合运用。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当代文化的底色是由“中、西、马”三者构成的,也即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思想文化。研读刘锡诚的论著,会发现他融会三者之功力炉火纯青。比如,他的中国原始艺术研究,佔有中国考古资料自不待言,又系统钻研马克思、恩格斯、拉法格、普列汉诺夫等人艺术理论遗产,尤其是关於原始艺术的论述,同时还借鉴西方引进的文化人类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田野方法,强调和重视实证研究。我想,这是他打开一扇又一扇学术之门的秘钥,也是教给后辈学人的秘诀。 胡一峰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