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书海漫游 > 正文

李天岑:文不求惊世 情永在山林

2021-05-31 04:23:20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李天岑喜欢构思成熟之后再动笔。

  编者按:

  在中国文学图谱中,广袤的农村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母题。从《故乡》到《创业史》,从《白鹿原》到《平凡的世界》,这些作品不仅清晰记录着中国乡村的风物之变,还以其日益纯熟的叙事技巧推动着中国文学的演进之旅。农村四十多年深刻变迁的体察和思考,亦全部融化在那一道道深邃的山凹之中。

  近日,《三山凹》作者、著名作家李天岑在北京接受大公报独家专访。这位出身於山村、长年工作在基层的作家,谈起中国农村的林林总总,依然中气十足、话题绵延,而他对於中国农村四十多年深刻变迁的体察和思考,亦全部融化在那一道道深邃的山凹之中。

  去年五月,立夏后的第二天,气候宜人。当晚,李天岑依旧在桌案前笔触摇曳。时入子时,作家终於放下笔,长吁一口气。他抬头看了一眼高摞的手稿,又低头看了看握笔的右手,才发现右手小指已经严重弯曲变形,但他没有惊讶。这一晚,作家终於完成了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三山凹》。他对於中国农村四十多年来的体察与思考也终於变为鲜活的文字,可以呈於世人眼前。\大公报记者 张宝峰

  李天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出生於河南镇平的他,从小熟稔田间地头的一切,一边读书一边劳作是他儿时最清晰的记忆。二十岁参加工作当工人不久,李天岑就步入行政工作岗位,后来一直在河南南阳任职。不管人生如何兜兜转转,李天岑始终坚守自己对於文学的热爱。

  在南阳为官,既从政又为文的经历,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南阳诸葛庐”主人──智圣孔明。说起诸葛亮对自己的影响,李天岑说,“虽然诸葛亮对我的写作,谈不到具体的影响,但是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却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我,特别是指引我的写作和工作,都要忠於祖国、忠於人民,决不能有半点含糊。”

  数十年来,李天岑先创作了《多余的介绍》、《找不回的感觉》等短篇小说,继而又写出《人精》、《人道》、《人伦》“人”字系列“三部曲”,各种文学作品接近400万字。不过在李天岑所有作品中,《三山凹》最有集大成的意味。

  农村题材小说的突破

  相比书的封面,《三山凹》的封底有更多的信息。抽象且棱角分明的重重远山,三个男人以不同的姿势并列其间,或蹲或站,高低错落,或许是对三人命运的某种隐喻。封底上的几行文字写到:“三山凹是一个被改革浪潮推向大世界的小山村,村裏有三个同年出生一起长大的异姓‘髮小’。他们与命运的洪流搏击,以相同的人生起点,走向了不同的人生结局……”(编者註:“髮小”是北京话方言词,指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评价《三山凹》:“它立足现实,以生动的笔触书写了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到十九大之后四十多年来乡村的变化,这裏面不仅有乡村生活的图景,更包含了人的精神面貌的巨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也指出,《三山凹》由三个髮小的成长经历写出改革开放四十年农村的变革与变化,作品把农村的命运以及新政的出台、时代的变化写得比较充分。

  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中,虽然有很多农村题材的佳作,但却鲜有如此长时间跨度的笔触和视角。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山凹》实现了对中国农村题材小说的一次突破。

  将人物故事置於大时代

  可以说,对农村的关注,既是李天岑与生俱来的情愫,也给他带来写不尽的富矿,更饱含了作家心底浓浓的情怀。在李天岑看来,四十多年来,中国农村发生了两个主要变化。“其一是外在的变化。原来破落的乡村变成了美丽的家园,道路畅通了,环境改善了,房子也从茅草房变成了小楼房。农民出门不是开小车就是骑摩托。其二是内在的变化。农民们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精神生活也丰富了,文明素质也提高了,也懂互联网了,会上网做电商了,不再是只会种田的农民了。”

  就李天岑个人的创作而言,《三山凹》同样与众不同,“我过去的作品,都是就着人物写人物,就着故事说故事,但《三山凹》时时处处都把人物和故事置於大的时代背景下,所以格局更大,立意更高。”当被问到可以给《三山凹》打多少分时,李天岑表示,作品是给读者看的,读者才是评卷人,还是让读者打分。

  部分图片:受访者提供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