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书海漫游 > 正文

参考线索/沿途民情人文 “从《大公报》里找”

2021-06-21 04:23:28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杨潇多次引用当年《大公报》的相关信息。在由黔入滇的路上,杨潇阅读李霖灿刊登在《大公报》上的系列文章《黔滇道上》。

  “我从背包里掏出那本厚书,开始读北大外文系大四学生林振述1938年春发表在《大公报》副刊上,描绘那次旅行的纪实散文《湘江上》……”从《重走》开头到整部书的尾声,杨潇多次引用当时《大公报》的相关讯息,林振述、戚长诚彼时的通讯报道,以及穆旦、萧干等作家发表在大公报的多篇文章,为杨潇的重走之路提供了很多参考线索。

  杨潇在南开大学读中文系,也读过很多新闻方面资料。“《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份报纸,你会很期待从这份报纸上得知,当时社会各种各样的状况情形。”杨潇称,重走联大西迁路时每到一个地方,自己都希望知道那个时段那个背景下,大家都关心什么,有怎样的社会民情和人文,而这些事情,“很自然,你就从《大公报》里找。”

  1926年,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驾马车”联合创办新记大公报,经过十余年努力,到抗战时,已由原来的天津一个版扩充到天津、上海、武汉、重庆、香港、桂林六个版。杨潇在《重走》中几乎对上述每个地方的版面都有引用,而且《大公报》的信息对他“帮助挺大”,在他看来,之前引述的日记多数是西南联大理工科和学经济学生写的,“这些日记有闻必录固然很棒,可是缺少一点文学的视角。《大公报》当年的报道对细节和感知上的东西特别重视,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非虚构素材库”。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