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网

大公报电子版
首页 > 艺文 > 书海漫游 > 正文

美食之旅/跟着谢嫣薇一尝《改变世界的味道》

2021-08-02 04:23:27大公报
字号
放大
标准
分享

  图:谢嫣薇这10年间访问过逾百位大厨和餐饮人。\大公报记者刘毅摄

  如何成为一个好的饮食作者?有的人注重色香味的解读,有的人擅于分析大厨的手艺技法……相比之下,谢嫣薇则注重向读者分享各路“厨神”的概念和思维。她于今年出版新书《改变世界的味道》,捕捉可以引领时尚,拓展食客视野的味道。\大公报记者 刘毅

  食物真味,亦是人生百味。10年间,谢嫣薇足迹遍及法、意、俄、日、中,访问近百位名厨名师,从法餐、意餐、日本料理谈到中菜美味;从新派料理讲到实验性菜品,再到回归自然的蔬菜酒之道。专访当日,她告诉大公报记者:“书中是我过往专访的集结,一共有18篇与当代厨界先行者的访谈,之所以选择他们的故事,因为他们不仅仅可以做出美味的食物,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料理哲学和思想,可以改变世人对烹饪的看法,重塑美食世界。”

  吃掉家里的“半壁江山”

  谢嫣薇走上寻味美食之旅,她认为自己的原生家庭就是一个热爱美食之家,“家人对于美食的热爱令我们吃掉了家里的‘半壁江山’。”谢嫣薇笑称,不过,她的家乡马来西亚的一部分厨师尚停留在以烹饪谋生的阶段,而常年的香港经历,为她开启了美食之窗。

  2011年在香港四季酒店Caprice法国餐厅的一次采访经历,令她萌生做专业饮食作者的想法:“时任主厨Thierry Vincent讲解耐心,可我却听不明白当中的厨房专业名词。虽然我也可以请他在采访本上写下这些词汇,但我的无知仿佛在羞辱他们几经磨练才取得的成就。那个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不可以重蹈覆辙,我要做一个专业的饮食作者。”

  随后,谢嫣薇买书自学丰富词汇,再与厨师对谈时,对方感到她亦懂行,乐意分享更多,甚至因为如此良好的互动,慢慢建立了彼此的友情。“法国酱汁之神”Yannick Alléno等人,皆对她提出的访问问题产生共鸣,认为既深入又敏锐。

  她最大的访谈感受是,“我会去阅读大量被访者的资料和书籍,选择最能打动我的地方去设计发问问题。”谈及最让她有感触的一餐来自俄罗斯双胞胎兄弟Ivan和Sergey Berezutsky开办的餐厅,“他们以蔬菜酿酒的理念十分有前瞻性,如同站在未来的街头等待今日的食客。听他们天马行空地发掘更多蔬菜的潜能,我感到内心澎湃。”

  书中详细讲述了两兄弟制作南瓜酒,以及在自家製的密封柜里培植菇菌,旁边设计的空气喷雾,喷出的是蟹壳熬製的高汤蒸汽;另一道菜是“阳光与时间”,一些创意加自然之力,也着实奇妙。谢嫣薇于书中的文字轻松耐读,且赋予了美食恰到好处的解读。

  品了太多美味,谢嫣薇亦有品不懂之时,台湾的陈岚舒就曾给予她如此感受,“她的菜融合本地的地道食材,令法国料理在地化,纵使当地食材不够完美,也尽量使用,颇给人启发。”譬如肥鹅肝配菜脯油、花生酱汁配台湾白芦荀,“惊喜又合情合理,故而让人追着吃、还想再吃,但搞不懂为什么。”

  写一众厨师的成长经历

  香港人识饮爱食,书中亦不乏本地故事,所记载大班楼即是其中一例,“我写了大班楼创办人之一叶一南的故事,其创业经历足以启发如今的年轻一代,那便是坚持自己的路,敢于突破传统菜式框架。”谢嫣薇曾在专访日本料理厨师小山裕久时听到“中菜是通过控制油腻控制味道,她认为大班楼正是体现了这一点,摒弃了传统中菜馆的那锅上汤,而是通过炼制不同的油去入馔。

  他人写美食,往往会聚焦于美食本身。书中,谢嫣薇还写一众厨师的成长经历,剖析他们如何从生活获取创意灵感,甚至还呈现他们充满哲学思辨的一面,譬如在《多重感官餐饮体验先锋Heston Blumenthal》一节,Heston Blumenthal如此解读生死:“我们体会的失去让我们悲伤,那是因为我们意识尚未开发到另一个层面去体会这件事。”──这也是谢嫣薇想让读者从阅读该书时获得的收获,“我希望读者阅读后不止是看了想吃,而是令他们的想法和视野都能得到启发。”

(部分图片为书中插图)

点击排行